close

 

作者:Michael Crichton 麥克‧克萊頓
譯者:洪蘭
出版社:遠流出版社‧2007


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,
究竟是帶來普羅米修斯的天火,還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?
當我們談論著基因轉殖技術的便利,基因治療帶來的希望時,
可有想過這個神秘的的東西可能顛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?


人類的力量很大,過去僅存在於小說或電影情節內的想像世界,
無論有多麼天馬行空,人類總有方法讓想像成真;
人類的力量其實也很小,自有人類文明誕生起,
人們總在探尋自然世界的各種神奇現象,嘗試用各種角度來解釋,
然而即使經過千萬年的努力,我們對這個世界自然現象的所知,仍只是蒼海一粟。


但可笑的是,我們總會以為自己已經知道得很多,對事情有全面的控制,
而讓這個世界漸漸走向失控而不自知。


本書的故事以生物科技發達且普及的現代社會為背景,
自從DNA被解碼後,基因複製、轉殖以及細胞生物的技術突飛猛進,
似乎為醫學治療技術的進步帶來光明的新希望。
但是,由於這個領域的知識太專門了,
很難被法律、政治、媒體背景的人所理解,
所以一些倫理道德或是社會層面的規範,很難追得上科學發展的速度,
等到一般人想到,可能衍生有什麼問題時,事實上科學界已經發生了。
而一般大眾也會在僅有片面而模糊了解的情形下,被學術權威牽著鼻子走。


作者Michael Crichton曾就讀人類學系,並畢業於醫學院,
對於科技對社會帶來的光明面及黑暗面,有著非常冷靜且深入的觀察。
著有《侏羅紀公園》、《失落的世界》、《恐懼之邦》等,
都是談論科技或學術的發展,與社會倫理道德之間失衡的議題。
在這本書中,他更大膽談論關於「基因」對於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。


你曾想過也許有一天,你身上的細胞變成某家公司的專利品,
因此該公司可以任意採集你身上的細胞,不需經由你同意嗎?
書中的一個故事即提到醫生以檢驗為由,大量抽取病患的細胞,
利用這種細胞的特性申請專利,獲取商業利益。
到後來,生技公司可以強行把人抓走,取得他們身上的細胞,
只因為「你身上的細胞,所有權(專利)是我們公司的」
會覺得聽來很荒謬嗎?


除此之外,本書也談到人獸融合胚胎的話題,
基因改造過後的生物是不被允許在實驗室外生存的,但如果有萬一呢?
具有人類智慧的黑猩猩,如何在正常人類中生存?
心機重又愛爆料的鸚鵡,雖然為本書帶來不少笑料XD
但是背後的悲哀是,他失去了和同類溝通的能力。


另外,基因治療的不確定性、基因檢測的隱私性、
生技公司及藥廠之間的惡性併購和壟斷…
究竟生醫科技的發展是為人類造福,還是只為某一特定階層的人物獲得暴利,
這些事情要是真的發生了…光用想的就不寒而慄啊~~~


但或許不用想像,因為這些事是正在進行的。
正如本書封面所題的:基因失控的世界不在未來,就是現在!
剛剛所說細胞申請專利,早在好幾年前美國就有案例了,
而人獸胚胎的新聞,也在今年春夏之際被報導出來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是今年的新聞,但兩年前這本小說就出來了,
不知道是作者太洞燭機先,
還是這種研究其實已進行很久了?
畢竟,科學的發展往往比已經報導出來的事件還要快個好幾步。


我們究竟面臨怎樣的未來呢?


這本書由很多支線故事串成,人物特多XD
每個人發生的瑣碎小事件交織錯雜,加上章節之間常常會夾雜一些報導
讀起來真的頗亂的,
(雖然這些人最後會串在一起)
也許作者就是故意用這樣的寫作方法,塑造混亂感,
讀到最後真的會覺得這些事彷彿是隨時隨地在發生,心裡不禁捏一把冷汗,
越看越覺得這個世界就要陷入大混亂、失序的局面。


而大家一直刻意忽略的事情是,當我們一直強調DNA的重要性時,
其實很少有一個基因自己就能對個體的「行為」造成決定性影響
大部份的行為,甚至某些性狀,可能是多個基因以及環境共同交互作用的結果,
但這或許不是大多數人愛聽的,
大家都想要證明自己先天就比別人強,或是將自己的失敗推給遺傳缺陷;
大家都想改變一個基因,就可以變美、變得善於社交、變得有領導能力。
然而很少人想像過失控的情形,我們要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。


另外我注意到一點,就是本書中有不少性愛情節,並沒有很露骨啦^^"
但是與另外兩本我看過的Michael Crichton小說
《死亡手術室》、《火車大劫案》相比,性愛的場景增加不少,
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要以這件生物界最自然的事,來反襯基因科技帶來的荒謬影響?
而在冷冽的勾心鬥角情節外,源自本能的母子天性,和小孩子最沒心機的童心,
則讓本書多了一些溫暖的色彩。


然而本書美中不足的地方,我認為是翻譯。
即使譯者為大名鼎鼎,也是我曾經相當欣賞的洪蘭女士,
我必須說,她的翻譯讓我非常失望。
科普小說的閱聽對象除了熟知該背景的人,更應該要能吸引一般背景的人,
因此專有名詞的翻譯上應力求清楚易懂。
將cell line翻譯為細胞線,這樣的中譯名即使是在學術界,依然非常冷僻,
我想細胞株會是比較適當的譯法(但書中80%翻細胞線而有時又翻細胞株~);
一般會將organism翻成生物體,較能給大眾較清楚的印象,
若翻成有機體,不知道一般閱聽人是否會與有機食品混淆?
當然譯者並非生科背景出身,我也能理解,
但即使是專有名詞外的一般文句,亦算不上流暢,
有點將英文硬翻成中文的感覺,句型結構與中文不太相符,讀起來很硬很澀:(
若與《死亡手術室》相比較,該小說描寫醫院病理師的工作部份,
亦提到許多醫學知識和專有名詞;
譯者劉慧玉乃社科背景出身,卻依然能將整本書譯得有血有肉,
許多比較難懂的文化或專業背景,也有詳細的注解幫助讀者了解,
(不知道是不是原文就有註解,還是譯者有用心作功課?)
我想後者比較能滿足一本科普小說想帶給讀者的閱讀經驗。


最後,我還是很推薦這本書:)
不認識生物科技的,由這本書可以提供許多角度,增加你對它的認識;
有接觸過生物科技背景,甚至是裡面一份子的人,我想你看了會很有感覺: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Geor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